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曾文芳,很不错,继续努力,坚持下去,一定会有意外收获!”陈文干在曾文芳超过第三名时,就一直在操场里侧带跑。曾文芳虽然很累,但陈文干的声音还是钻入耳朵里,让她打起了精神。

  “好,还有最后三十米,坚持、坚持就是胜利!”

  陈文干瞅见前面为曾文芳加油的两人,喊道:“刘小玲、陈雪花,你们俩过去,等一会儿不能让文芳坐下去,搀扶着她慢慢走。”

  曾文芳到终点的时候,证实自己确实是第三名,才松了一口气,腿脚一软,就要坐下去。陈文干眼疾手快,一把拉着她的手,不让她坐下去。

  “小玲,快!”陈文干见刘小玲过来,示意她快点过来搀扶文芳。

  曾文芳小手被陈文干抓住,因为太累,根本没什么感觉。陈文干却感觉那只小手又暖又软,待得放开时,才发现手心里全是汗。

  曾文芳全身软软塌塌地依在小玲身上,好想找个地方坐。偏偏陈文干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响着:“不要坐,小玲,扶着她慢慢走。雪花,你也过去,两个人一起搀扶,架着她,不要让她坐下来。”

  陈雪花是体育健将,当然知道这个理,急忙去帮忙搀扶曾文芳。

  “第三名?真的是第三名?”好不容易缓过气来,曾文芳心里牵挂着1500米的名次。说实话,跳远第二名,或许是因为来得太容易,她并没有太大的惊喜。

  这1500米就不同了,她付出的汗水太多。在心里也无数次地想着“万一”呢!心里的侥幸,与陈文干口中的“或许”不谋而合。

  “文芳,真的,真的第三名哦!你太了不起了!”刘小玲与有荣焉,一副兴高采烈的模样。

  陈雪花点头道:“文芳,你真的跑了第三名。你对长跑的技巧掌握得很好,恰到好处。最后一圈发力,足足超过了三个人,爆发力也不错!”

  刘小玲听不懂这些体育术语,而曾文芳因为这段时间训练,陈文干经常在耳边念叨这些名词,倒是能听明白。

  曾文芳脸上还渗着汗珠,却已经笑得灿烂,她对陈雪花道:“是你与体育委员指导得好,我也没想到能取得名次。”

  这一届校运会,初一(1)班,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。陈雪花两个项目破了学校纪录,陈文干破了一项纪录。男女接力赛都取得了第二名,还有其他同学得的名次。总分加起来,他们班竟然排在第一位。

  陈老师一脸羡慕地看着黄老师,道:“小黄啊,你们班的学生真争气啊!”

  黄老师一派从容,他笑了笑道:“确实如此,这次活动我真没操什么心。我也没想到能取得这般成绩。”

  陈老师道:“你呀,这话可别在其他同事面前说了。他们会以为你是在说风凉话呢!哈哈……”

  黄老师想了想,觉得也对,他点点头道:“谢谢陈老师提醒!其实,我是没想到曾文芳参加了两个项目,竟然都能得奖。当时,完全是想让她去凑凑数的。”

  想起曾文芳,陈老师一脸的赞许之色:“在开学前,我就见过那位小姑娘了。那位小姑娘了不得,有一股别人都比不了的韧劲。”

  黄老师道:“是啊,我还没见过这般聪慧又肯吃苦的学生呢!”

  第三十二章 找店铺,巧遇“前夫”

  校运会结束之后,曾文芳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。学期过半,中秋过后,南方就会迎来秋收。俗话说“年怕中秋,月怕半”,可不是吗?中秋节一过,后面就只剩下春季这个大节日了,不知不觉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。

  时间飞逝,犹如白驹过隙。曾文芳觉得自己还得做些什么才行,春节的开销大,今年可得给弟妹买新衣服了,所以,自己还得另想别的赚钱法子。

  “文芳,你来看看妈妈扯的花布,你看看好不好看。”

  下午放学后,曾文芳刚回来,就被王娟英拉进房间里。原来,王娟英在镇子上扯了一块花布,想做棉衣。

  “妈,这棉衣要自己做吗?”

  “让裁缝店做也可以,只是价格有些贵。我一般是让裁缝店裁好自己缝。”王娟英把花布铺在床上,仔细地瞅着,头也不抬地说。

  “妈,镇上有买成衣的吗?”曾文芳又问。

  “成衣店?我没留意,但镇上有好几间布店,百货也有。”

  曾文芳想起20世纪满街的成衣店,眼睛一亮,何不让母亲在镇上开一间成衣店?如果这生意好做,等自己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,让母亲在县城也开一间。

  曾文芳虽说很少离开青山镇,但阳光县城、东湖市区、省会海州都去过。在镇里也有不少在外打工的姑娘,春节回来后,穿着时尚的衣服。

  其实,也不用看别人,单单叶家从省城、市里、县城回来探望老太太的亲戚,就已经多得不得了。哪个时期流行哪种款式,曾文芳还能回忆起来。毕竟,她以前穿的大多衣服,都是那些亲戚不要才退下来的。这些衣服在省城或许不流行了,可是,在青山镇穿着,还挺时兴的。

  那时候,镇上许多姑娘媳妇不就总照着她的穿着来打扮吗?

  曾文芳想起这些,不由苦笑。没想到捡别人的旧衣服穿,还能穿出生意经来。

  不过,要在哪里拿货最便宜呢?渔港东门、荔园还是海州?镇里许多衣服是从兴文市批发过来的。青山镇有好些做生意的兴文人,本地人称这些兴文人为“兴文解”,而从那里批发过来的货物质量比较差,大家就称之为“兴文货”。

  比如说“文具”,文具店里就有一些兴文货,本子的纸质不好,很粗糙;有的笔才写了一会儿,就写不出字了;有的文具盒用了没多久,就会掉零件。

  也正因为如此,曾文芳从县城批发回来的文具才会卖得这般好。学期中间,曾文芳还去县城批发过两次文具。青山中学的学生大都知道曾文芳有文具卖,很多人缺了什么文具,都会来找她。

  而文峰、文雪、文波也不时显摆自己家有文具卖,有些同学也会让他们给带到学校去。就是平时木讷的曾文兰,在农林中学,也卖出不少文具。

  当然,文具的利润空间太小,如果真开了文具店,与镇上其他的文具店形成竞争,再加上店租、人工,这些算在一起,也赚不到什么钱。

  曾文芳把目光盯在成衣铺上,她利用周末,在镇上逛了几圈,寻找合适的店铺。

  寻来觅去,曾文芳看中了离叶家最近的一个铺子。这个铺子大小合适,装修还有八成新。屋主也是原店老板,把铺子装修好,做了两年杂货铺,觉得没什么前景,就把没卖完的货物贱卖,门一关,不知是去渔港还是荔园发展了。

  曾文芳发现店门外贴了一张大大的红纸,上面写着:本店出租。曾文芳看中这间店铺,无关人流量。在这青山镇,就两条直街,人们上街一般都会从街头走到街尾,回的时候就会走另一条街。

  曾文芳是觉得这里与猪肉、鸡、鱼等的档口隔得远。靠近文具店、百货,感觉要干净、卫生、高雅一些。

  美中不足的是,这里离叶家太近。曾文芳正犹豫着要不要找店主人谈谈租金的时候。

  叶家门口走出一群人,却是叶元轲与其父母。

  年轻时的叶元轲长得也是一表人才,很斯文,中等身材,大约有1.68米,不胖不瘦,还带着一副眼镜。

  “爸、妈,我想去青山中学看看。我有几个同学在青山中学读过书,总说那里的风景不错。大家知道我是青山镇人,可是,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所以,我得上去看看,同学问起,我也好回答。”叶元轲对叶父叶母道。